靜脈留置針并發癥這么多,如何輕松應對?
靜脈留置針,減輕了病人反復穿刺的痛苦,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在臨床上深受醫患歡迎。但在留置針使用過程中也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1 .皮下血腫
原因:操作技術不熟練、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或針管固定不牢等因素而導致留置針穿破血管壁形成皮下血腫。
護理對策:護理人員要有過硬的技術操作能力,熟練掌握靜脈留置針的操作規程及技巧,穿刺時動作要輕穩、準確,合理選擇穿刺部位及留置針,提高穿刺成功率,才能有效避免或減少皮下血腫的發生。
2. 液體外滲和滲出
原因:進針角度、病人配合度及固定效果等因素均與液體滲透形成有關。病人情緒焦躁不安易動、靜脈留置針套管未進入血管管腔內、套管與管壁接觸面積過多均可引發液體外滲和滲出。
護理對策:合理安排輸液,先輸濃度高、刺激性強的藥物。在輸完之后用生理鹽水沖管,并縮短留置時間,一般不超過3d。發現液體滲漏時,立即停止輸液,更換部位和留置針重新穿刺。同時,囑咐患者抬高患肢并制動,以減輕水腫。
根據滲漏的范圍、程度、藥物種類,選擇不同處理方法,臨床常用冷敷、熱敷、藥物外敷、局部封閉及物理治療等方法。
3 .導管堵塞
原因:輸液速度、藥物濃度、類型、劑量、封管效果及使用時間等多種因素均可引發導管阻塞。病人自身的凝血系統異常、咳嗽、靜脈壓升高及血液回流凝固等多種因素均可引發導管堵塞。
護理對策:當發生液體流動不暢時應及時向輸液管內注入封管液,注入封管液時應先回抽,若無凝血塊出現再推入封管液。輸液完畢后及時進行導管沖洗,將導管管壁內殘留藥物溶液或營養液沖入血管內,再用封管液封管。
若考慮為靜脈痙攣,可熱敷局部。處理無效時,拔出導管,選擇其他部位穿刺。每次輸液結束時要徹底沖洗管道,用生理鹽水不少于5ml,將殘余藥液全部沖入血管內再封管。
4 .導管脫落
原因:穿刺部位鄰近關節、固定方法、肢體運動及外力作用等可導致導管脫落。導管脫落還受季節性影響,夏季皮膚分泌物增加,長期使用醫用膠帶固定,可出現皮膚發癢,無意識抓撓碰觸導管,可導致導管脫落。冬季人體皮膚偏于干燥,膠帶不易黏附在皮膚表面,也可導致導管發生脫落。
護理對策:靜脈留置針導管固定要控制醫用膠帶松緊程度,盡量減少膠帶松弛引發導管脫落;固定過程中避免發生留置針套管彎曲或折疊,盡量選取遠離關節部位作為穿刺點。醫用膠帶保持無張力狀態,且靜脈留置針延長管固定呈S形,以防導管受肢體運動或外力牽拉導致延長管移動。為病人更換穿刺部位敷料時動作輕柔,且按照由外向內的方向依次揭開敷料。囑病人活動時盡量不要觸碰靜脈留置針穿刺部位。
5 .靜脈炎
原因:年齡大、反復穿刺、合并糖尿病、穿刺部位下肢、使用時間過長,病人并發靜脈炎幾率顯著增加。藥物輸液速度及pH值對靜脈炎的形成也有重要影響。
護理對策:自高濃度向低濃度、強刺激性向弱刺激性輸入藥物,且輸入高濃度藥物時適當減慢輸液速度,連續輸入2種或2種以上藥物時換藥間隔可采用輸注生理鹽水,以預防或降低靜脈炎的形成。
選取適當的靜脈留置針穿刺血管,血管選取以韌性好、血管粗直、血液循環良好且無靜脈瓣為宜,盡量避免選取鄰近關節部位作為穿刺點,以便更好地進行靜脈留置針固定。穿刺及固定操作時動作要輕柔、熟練,避免反復穿刺操作,盡量避免下肢靜脈留置。
6 .靜脈血栓
原因:病人血細胞計數中白細胞計數降低,可促使導管表面形成一層纖維蛋白膜,導致血栓形成。穿刺完成后病人進行不當的肢體運動,會導致靜脈血管內皮受到損傷,病人并發血栓可能性明顯增加。
護理對策:對重癥長期臥床治療的病人,靜脈留置針穿刺部位不宜選取下肢遠端,且靜脈留置針使用時間不宜過長。穿刺過程中盡量減輕反復穿刺對血管管壁造成的機械性創傷,并且避免在相同部位反復進行靜脈留置針穿刺操作。特殊情況下選取下肢遠端行靜脈留置針時,可調整下肢到適當角度,以減小藥物刺激性對下肢血管的不良影響。
7 .神經損傷(INS)
原因:患者的藥物清單中有全身性抗凝劑,使用適當的方法控制出血,以降低血腫的風險,因為血腫產生的壓迫會導致神經損傷。
護理對策:患者主訴感覺異常,或患者行為或要求指示嚴重疼痛,停止置入并拔出套管針。
套管針留置期間患者異常疼痛,拔出導管。
聲明:以上信息均來源于互聯網,學來幫衛校網整理發布僅供參考,以上學校相關內容均不代表學來幫衛校網意見,學校招生信息請考生以省教育考試院或學校官方最新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