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衛生學校坐落于貴陽市市區,創建于民國28年(1939年),前身是貴州省立貴陽高級醫士職業學校,1950年先后與省立貴陽高級護士職業學校、贛東北軍區衛生學校、省立遵義高級醫士職業學校合并,改名為貴州省衛生學校,屬省衛生廳。1961年,學校更名為貴陽市衛生學校,改屬市衛生局。校址解放前與虹橋,解放后遷次南門外蘆花村。
基礎設置編輯學校分別于1981、1994年連續兩次被評為“國家級中等專業學校”,1999年學校14個專業通過貴州省中等醫學教育專業認證,2000年又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92人,其中高級職稱26人,中級職稱75人。學校設有護理、助產、婦幼衛生、藥劑、醫學檢驗、預防醫學、民族醫士、中藥士、藥品檢驗、計劃生育、病理檢驗、全科醫士、美容技術與護理等14個專業。
教學資源編輯學校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有電教中心、計算機室、電子閱覽室、語音室、整體護理模擬病房、護士工作站、ICU(重癥監護)室、美容、美發技能訓練室外等學科實驗室,擁有紫外分光光度計、氣相色譜議、熒光測定儀、電子血球計數儀、熒光顯微鏡、微生物分析系統細菌鑒定及藥敏測試儀等一大批高級精密儀器。學校圖書館藏書15萬冊、各種期刊近600種。學校辦有制藥廠和門診部,有穩定的實習基地35人。學校一貫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和衛生工作方針,數據深化改革,注重素質教育,規范管理,提高教學質量。60年來,培養了15000多名實用性中等醫藥衛生人才。先后被子評為“貴州省教育戰線先進單位”、“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先進集體和市區精神文明單位”
護理歷史由來編輯護理的概念是隨著護理科學的不斷變化而發展的,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解釋:
1859年,南丁格爾認為護理擔負著保護人們健康的職責以及護理患者使其處于最佳狀態。1957年,庫魯特認為護理是對患者加以保護和教導,以滿足患者不能自我照料的基本需要,使患者舒適是其重要的一點。1959年美國護理專家韓森認為護士獨特的職責是幫助患者與健康人保持或恢復健康。1970年,羅格認為護理是協助人們達到其最佳的健康潛能狀態。護理的服務對象是所有的人,只要是有人的場所,就食護理服務。
1973年,國際護士對護理的定義是:護理是幫助健康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復健康(或平靜地死去)。
1973年,美國護士協會對護理的定義是:護理實踐是直接服務并適應個人、家庭、社會在健康或者疾病時的需耍。
1978年,費金認為護列的定義包括促進和維護健康、預防疾病、照料在嚴重患病期間的人,幫助其康復。
2004年,香港理工大學和中華護理學會關于“護理是什么”的研究結果認為護理是情、理、知、行的組合,即由“情”反映出來的關顧意識,“理”的倫理意識,“知”的知識意識和“行”的實踐意識,可以概括為:“了解個人健康狀況的動態變化,對所出現的健康問題進行辯證、準確施護,幫助個人掌握健康知識,從自身狀況出發,防治疾病,增強對疾病的應對及適應能力,達到身心最佳狀態”。
聲明:以上信息均來源于互聯網,學來幫衛校網整理發布僅供參考,以上學校相關內容均不代表學來幫衛校網意見,學校招生信息請考生以省教育考試院或學校官方最新公布為準。